日本食育,不仅仅是吃饭!发表时间:2018-08-17 13:40 日本食育 提起日本幼儿园教育,除了富有设计感、儿童观的环境,野趣的游戏,大胆的体育活动,严格的礼仪教育等,都是我们觉得精致且不缺内涵的地方。 其实,除了上述教育特色,近十年来日本的“食育”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许我们对日本幼儿园食育教育的初始印象来源于一些日本幼儿园的图片、视频以及网络文章。 食育:起源 食育一词,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二战后的日本,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新的问题:“饮食混乱”,随之而来的是肥胖症、高血压等健康问题。因此,2005年6月17日,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 ,以解决“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 日本的《食育基本法》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有关饮食教育的法律诞生。 什么是食育? 食育,泛指以“食物”各种与饮食有关的活动与教育。日本的《食育基本法》明确指出,食育的对象是儿童,需通过多种途径,使接受食育的人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育有关“食”的思维方式,以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同时,《食育基本法》强调,食育乃生存之本,更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 食育的内容 在日本,食育不仅仅是关于“吃什么、怎么吃”的教育,还体现在对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食育改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 孤食,即一个人用餐。在1993年的时候,儿童孤食比例高达31%。而孤食,有可能导致儿童缺乏沟通能力,性格封闭,缺乏集体精神,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甚至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因此,内阁府将“进食”过程视为加强家庭、亲子交流的重要契机,希望通过共同进食加强家庭内交流,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加强与家庭成员的联系、丰富课余生活、避免心理疾病,而且有助于加强家庭凝聚力,减少家庭矛盾带给儿童的负面影响。 2. 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儿童参与食物生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食物观、生命观、世界观 食品既是大自然的恩惠,又是食物生产者辛勤劳动的结晶。食育就是生命教育,教导孩子真正的食物原味,可以承传对自然的崇敬之心。因此,日本教育者认为,有必要组织各种体验活动,让儿童切身体会动植物生命及劳动的可贵。 3. 大力推进“乡土料理”,促进各地特色农作物的种植与保护,以此拯救传统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地区、民族乃至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年沉淀而成的乡村饮食文化,不但蕴含了大量的健康、合理成分,其存在自身也是维系居民与故乡情感的纽带,家乡菜的味道往往成为外出务工者眷恋家乡的重要原因。 4. 不同教育阶段,食育内容循序渐进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其食育的内容呈现循序渐进的模式。例如,日本幼儿园、小学阶段的食育注重防止偏食、珍惜食物、掌握吃饭礼节等。日本中学生则要学习食品的特征,掌握健康饮食知识。 食育的落实 在日本,食育如何得到落实呢?
我们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食育思想不仅在国内的影响逐步加深,更是走向了世界,成为宣传日本的正面形象工具。 其实,一个“吃”的细微环节,日本人将其做到了极致,将其程式化、系统化,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将食育予以法律的支撑,甚至宗教意义,即我们说的“道”。 茶道、花道、香道等,比比皆是。 然而,在我国,日本曾经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正面对的问题。目前,我们儿童肥胖的比例不断攀升,整体的身体素质还有待提升,加之食品安全等隐患存在。同时,“食”这件事情上,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吃饭”,其文化、教育、精神的内涵不够丰富。 因此,如何从“食育”层面来进行教育以辅助解决儿童发展、家庭教育等问题,急需我们去思考并解决。 苹果兔的儿童食育是在日本食育的基础上,结合哈佛多元智能,STEAM教育体系,多彩光谱的评估系统,结合更多的场景式教育模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 |